一-3 臺中地方的先住民

前言

藍亭元有鑑於朱一貴之亂的生聚教訓,於是也有了北路防備不能有一日懈怠之悟。1723年,雍正元年時建議清朝,在原屬諸羅縣的虎尾溪以北、大甲溪以南的地分出新的『彰化縣』(縣治彰化),而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再設立淡水廳(廳治竹塹)。這時台中便屬於給彰化縣。這個時候的中部地區,還是大致由平埔族所居住的地方。

大肚山簏上的王田這個地名,來源自荷蘭時代(1624-1661)。當時台灣是由東印度公司所有,而且準用相當於荷蘭國內使用的『王田制度』。小農夫向政府借貸農具與資金,公司開埤圳與水路也保護土地免於蕃害的襲擊--代價是5-10%的稻作以稅的形式徵收給國家。等到鄭氏王朝來時,這些田地也就沒收、改成為『公田』。不過大肚『王田』的地名也就留下來了。而古文獻之中,關於這些內容的記截如下:

臺灣外記.臺灣文化志:「在鄭成功進攻荷蘭軍的同時,因為先住民的的請求,鄭軍派遣軍率軍北上。派遣軍很快的壓制了大肚社的部隊,而部將楊高也討取了大肚社頭目 -- アテエクコウジヨウ Ateikukowuziyowu。爾後在交戰時,楊祖的救援也到了,大肚社由アテエク率領剩下的殘兵向台南的方向求取救援,卻遇到了途中鄭軍的埋伏全都殺掉了。」
原文:オラソタわ、鄭成功の進攻に際して先住民ね救援を求めた。鄭軍わこれうを制庄するため大肚社にも部隊を派遣したが、部獎楊高わ大肚社頭目アテエクコウジヨウ 討取たれた。救援ね向かつた楊祖も、また帰り討さねあつた。アテエクわ、余勢をかつてオラソダ救援のため台南ね赴いいたが、途中で鄭軍の待さ伏せねあい殺された」


台灣的先住民以前一直以『番』被稱呼著。番,就是獸足,裸足的意思(說文解字:獸足=番)。邊境地帶的人們和走獸在一起生活,是以化外之民的狀態存在,其中西彊的住民尤以西番作為稱呼。明代,周嬰有寫『東番記』,從此台灣的原住民就被稱為『東番』。以下是一些文獻的記載。

「東番的夷,並非開始為人所知,在澎湖以外洋海島中居住,斷斷續續綿延千多里,種類很多,也分屬多社,一社或有千餘人,也可能有500-600人,非常好戰。」(閩書。何喬遠傳)

「台灣的土番有分生、熟二種,一種沒有教化也不服政令者為生番、都穿著鹿皮,在山中種作,吃芋頭,擅長弓、矢、鏢、鎗。而住在平地,守法也服役的就是熟番。基本生和人們相安無事,和漢人沒什麼兩樣,不過就是長髮、或者剪髮、穿耳、剌嘴、服飾也有所不同罷了。」(鹿州初集)

「有分成生者與熟者,而他們住的地方就稱為『社』,而社中可能住的是生番,也可能是熟番。生番的話不會有漢人夾雜,我們說話也不會通,熟番的話漢番常會雜處,也都講我們的話了。」(譯註:這裡的我們的話應指閩南話)(台灣始末偶記)

 

熟番,就是平埔族了,番就和同蕃一樣的發音。日本也曾經用過『蕃』這個詞(1874年,台灣出兵時使用)。大正12年,皇太子在台灣訪問時,就被改稱為高砂族了。不過蕃社、蕃地、蕃童、理蕃等的用語還是在使用著。蕃一般都是在輕視、蔑稱時很大聲的使用,或著是謙稱,古文獻中也會用。現在的台灣,則以高山同胞來稱呼了,平地住居的則被稱為平地山胞,山地住它的稱為山地山胞【註1】,可說時代的變遷,支配者變動之下,名字也隨之變動。

【譯者註1】:現在的平地山胞(原住民)和山地山胞(原住民)與當年的平埔族/高砂族之分是完全不同的定義,可能是原作者在1991年出板時的一些誤解。基本上平埔族群在作者寫書時,在台灣是不承認也不存在的民族,不過2007年之後,以西拉雅族為首,台灣再一次的開始有平埔族回復正名之議。


當時候(日本時代)的台中有四大番社:岸里大社、貓霧拺大社、大肚大社、貓羅大社(台中縣報告書)。這四個社都被定為不同的種族。

巴宰(パゼシヘ)(巴則海):岸里大社  (台中盆地北半部)

パブザ(巴布薩):貓霧拺大社

パーポラ(巴布拉):大肚大社

ホアソニア(洪安雅):貓羅大社【譯者註2】

其實平埔族的名稱可以說是眾說紛芸。蕃社的數量光是彰化縣下至少就有23社(彰化縣志),也有一說是33社(淡水廳志),只能說沒有定論。

【譯者註2】:
日本研究者這是其中主流的說法。不過貓霧拺大社也有一說是自成一族:貓霧拺族;貓羅大社亦有一說是自成一族:阿立昆族。



下次更新:岸里大社的先住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JL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